遇到滞销?这些方法,也许能帮你把农产品卖出去!

   日期:2018-06-10     浏览:35935    评论:1    
核心提示:这几年,农产品领域有个有趣的现象,一边是蒜你狠、豆你玩、姜你军的局面不断出现,一边是上千吨牛奶倒水沟、大葱免费送、优质包


这几年,农产品领域有个有趣的现象,一边是蒜你狠、豆你玩、姜你军的局面不断出现,一边是上千吨牛奶倒水沟、大葱免费送、优质包菜来喂猪的现象屡见不鲜。

部分农产品价格呈现“过山车式”起伏,让农民非常担心。今天,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农产品难卖出去究竟是为什么。

国内农产品滞销的几大原因

农产品自身的属性

农产品的周期性一般比较固定。在收获的季节会集中上市,瓜果蔬菜等不易贮存的农产品需要尽快卖出,然而因为流通紧张问题,大量的供应造成压价,造成“卖难”。

农产品种植的盲目跟风

农产品种植盲目跟风的问题一直存在的问题,当某种农产品出现赚钱效应的时候,大家就会一哄而上种植这种产品,结果就是这种产品的严重供过于求;当某种产品亏损的时候,大家又都大量减少甚至停止该种农作物的种植,结果导致该种农产品供不应求,价格暴涨,供过于求则价格暴跌。

就这样,价格暴涨暴跌,陷入一个周期性循环。

信息不对称

一些农民无法获得精确的市场需求信息,而每年在种植品种时,又受当前价格的引导,形成了“小生产—大市场”的供需矛盾。

流通渠道不通畅

目前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是“农户—收购商—批发商—零售商—消费者”,流通环节增加,效率就低了,产品损失也很严重。

赌价

有些农民在没有弄清形势的情况下,盲目行事,是不可取的。在产品稀少的情况下,提提价,商贩可以理解和接受。


特别是在产品量大,且价格有所上扬的时候,有些农民常常会觉得这是好的现象,再等等,再等等还会涨,惜售,赌价!


许多农民在此吃过不少亏,上过不少当。是哑巴吃黄莲——有苦说不出!


商贩一次次上门收购,屡屡遭拒。商贩之间是相互联通的,在你需要他们的时候,都会借故躲着你。

缺乏品牌意识

在农村,能够意识到品牌问题的农民朋友却寥寥无几。大多数的农产品生产者在长期的经营中形成“重数量、轻质量”的思想,缺乏市场意识,导致部分低质农产品生产过剩,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。


农产品大规模滞销,小农户该如何应对?

低成本高品质

价格是市场竞争的法宝,同品质的农产品价格低的,竞争力就强。生产成本是价格的基础,只有降低成本,才能使价格竞争的策略得以实施。


要增强市场竞争力,必须实行“低成本低价格”策略。同时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对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优质优价正成为新的消费动向。


要实现农业高效,必须实现农产品优质,实行“优质优价”高产高效策略。

提前掌握信息

种植之前,农户必须了解市场供求信息,学会错位看市场,不要盲目跟风。除大宗粮食类农产品外,尽量选择独特、稀少、珍贵的品种,这样才可以保障自家产品的竞争力。


充分利用网络

(1)农产品+电商平台+网红直播

(2)农产品+互联网+认养农业

(3)农产品+可视化


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日新月异发展,可以说互联网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如果还不打算利用互联网资源,那么迟早也会与社会渐渐脱轨。互联网不仅能帮助宣传销售还能获取信息开拓市场。

规模效应

加入农村合作社,与广大农友们抱团合作,设稳固的直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。既降低运营成本,又便于产品安全可溯。


农户们还可借助农业会展,推介自己的品牌、形象,与终端消费者直接沟通,了解本行业最新产品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,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。

 

反季节化策略

由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的矛盾带来的季节差价,蕴藏着巨大的商机。

 

要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商机,关键是要实行“反季节供给高差价赚取”策略。实行反季节供给,主要有三条途径:

首先是尽可能使产品提前上市;


其次是通过科学手段,使农产品销售期可以延长,让生产旺季销售变为淡季销售;


最后是开发适应不同季节生产的品种,实行多品种错季生产上市。


特色性

因地制宜的选择品种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耕种。这样除了可以让农户朋友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当地特色,利于营销之外,也降低了在耕种过程中的风险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
打赏
 
相关内容来自互联网或个人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如有雷同或侵权行为,请及时通知我们(55130681@qq.com),以便我们进行相关整改修正。
 
更多>同类关注
0相关评论

推荐图文
推荐关注
点击排行
WAP 手机版 首页 反馈